疫情下的冲击与转机:五大上市险企2020年业绩评论

发布时间:2021-04-02 发布者:亚时财经

近日为小长假前的最后一天,保险板块走势相对平稳,成交淡静。


今日中国人寿收盘32.27元,涨0.22%;中国人保收盘5.93元,跌0.17%;新华保险与中国太保分别收跌0.57%与0.78%。中国平安A股收盘78.88元,跌幅0.4%,H股收盘93.7港元,涨1.24%。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许多行业,对于保险行业,则是机遇挑战并存,冲击转机互现。截至3月30日,五大上市险企的2020年业绩已经全部披露。那么,疫情下的2020年,保险行业冷暖如何?作为保险企业中的龙头,这5大上市险企的表现如何?此次披露的数据中,又折射出对未来的怎样展望呢?

 

1 营收利润,中国平安遥遥领先


先看营收和利润。


2020年,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净利润2523.14亿元,日均净赚6.89亿元,同比下降7.4%。


其中,中国平安实现归母净利润1430.99亿元,同比下降4.2%;中国人寿实现归母净利润502.68亿元,同比下降13.8%;中国人保实现归母净利润200.69亿元,同比下降10.4%;中国太保实现归母净利润245.84亿元,同比下降11.4%;新华保险实现归母净利润142.94亿元,同比下降1.8%。


收入和利润总额来看,平安都高居榜首。平安2020年的营收(12183亿元)超过第二名中国人寿(8249亿元)近一半;而平安2020年的利润(1431亿元)更是超过其它4家上市险企的利润总和(1091亿元)。


收入增速看,中国人寿最高,其次是太保、人保、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以负增长18%垫底。利润增速看,五家上市险企的利润均出现下滑,其中人保、人寿、太保的下滑程度都在10%以上,平安利润下滑4%,新华保险利润下滑1.8%,下滑程度最轻。但值得注意的是,五家之中,新华是唯一一家营收利润“双负增长”的险企。


图:五家上市险企2020年收入利润比较(单位:亿元)

 

从财报的数据来看,五家险企的利润全部下滑,确实是反映了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冲击。但是,事实上,除了疫情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也导致了此次险企利润偏低的状况。


第一,是受准备金评估利率曲线整体下行、新版重疾发生率假设更新的综合因素影响,上市险企补提责任准备金,侵蚀了险企利润。第二,2019年银保监发布关于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这部分影响在2020年落地,削减了险企的利润。据申万宏源推算,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五大上市险企去年的净利润同比仍实际上是正增4.25%。


看完营收利润,下面分析2020年险企的投资收益情况。


图:五家上市险企2020年净投资收益率比较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平安实现投资收益1247.01亿元,同比大增60.9%;其中净投资收益率为5.1%,总投资收益率为6.2%。平安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近十年平均总投资收益率为5.3%,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5%,均高于5%的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


除平安之外,其他四家中,中国人寿的净投资收益率为5.30%,总投资收益率为4.34%;中国人保的净投资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为别为5.8%和5.0%;中国太保为5.9%和4.7%;新华保险为5.5和4.6%。整体来看,受益于2020年资本市场的靓丽表现,上市险企投资收益率保持较高水平,为险企净利润贡献较大。


对于2020年的投资机会和策略把握上,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在2020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去年主要通过基金参与股市波动的机会,今年股市还有机会,尤其是部分低估值高分红股票,去年表现落后非常多,今年平安将持续关注该板块,抓住更多市场波动机会。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2021年的市场机会将不如过去两年,险企想要保持前两年的高投资收益率并不容易。


2 疫情冲击,新业务价值影响大


保险公司业务模式复杂,衡量指标众多,除了营收、利润、投资收益率之外,其实关乎资本市场估值最核心的因素,还是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


内含价值反映的是一家保险企业已销售的保单持续为公司带来后续现金流的能力,而新业务价值反映的则是当年的新保单的内含价值。内含价值是衡量保险业务含金量的指标,新业务价值则是反映这种“含金量”的持续性与增长能力的指标。


图:上市险企2020年新业务价值及其同比变化比较(单位:亿元)


新业务价值的影响因素有两个:第一是保费的绝对的增速,第二是是保费的结构。


新业务价值是保单未来年份的利润的贴现,所以受新增保单(保费)是新业务价值的基数。2020年保费增长普遍放缓,所以新业务价值也放缓。



其次,新造保单的保费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新业务价值。保险虽然是保障型的金融产品,但是在居民的资产配置中,属于可选消费,甚至是高端可选消费。因为保单的特性是投资期限长、变现速度慢,而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因此会倾向于做一些期限短、变现速度快的投资;因而对保险(特别是储蓄型和重疾型)的投保意愿明显降低。


而就保险公司的不同险种来看,长期保障型和储蓄型属于业务价值最高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新业务价值率;而消费型、意外险、以及产险等属于业务价值比较低的产品,具有较低的新业务价值率。例如下表,中国平安2020年报中披露的不同类型产品的新业务价值率,其中具有最高新业务价值率的是长交保障储蓄混合型和长期保障型。



疫情影响居民对长期保障型和储蓄型产品的投保意愿下降,反而对短期保障型、消费型医疗险等产品的需求增加,拉低了2020年险企的新业务价值率。同时由于保费增速放缓(甚至倒退),叠加新业务价值率的下降,使得2020年险企的新业务价值普遍下降(只有规模较小的人保寿和人保健康正增长)。 


但是,居民对长期保障和储蓄型保险的需求是在的,只是被疫情因素暂时压抑;2021年,随着疫苗的普及以及疫情因素的消退,这部分需求有望爆发。


此前高善文博士曾经做过对2003年SARS后报复性消费爆发时间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报复性消费一般会在疫情因素彻底消退后1-2个季度出现。有保险销售或购买经验的人也知道一个常识,买保险,从接触代理员到最后成交签单,往往也会存在时滞,一般是1个季度左右,长的需要2-3个季度。 


因此,刚刚过去的2021年一季度,保险销售数据仍然被压抑;而接下来二三季度有望出现反弹。

 

3 寿险改革,几家险企齐头并进

 

在2015年到2017年,保险行业有一波高增长,是受当时保险从业资格考试由银保监会下放到各个公司的因素所致。准入放宽之后,保险代理员规模迅速膨胀。2015~2017三年间,保险代理员人数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5%左右,全国代理人的总数量从400万迅速增加到800万。


代理员的增长必然带来保单的增加,因此2015~2017三年间保费增长是非常迅猛。从总量上来看,中国8亿城镇人口,保险代理员数量达峰的时候,在800到900万之间;也就是说,平均100个人就有1个保险代理员,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但这些代理员的收入是低于平均工资的,所以这种模式很难持续。


因此许多保险公司从2018年开始,便实施了改革——例如平安的“寿险改革”、中国人寿的“国寿鼎新”、太平的“三年再造一个太平”等。


改革的最明显结果就是,低能效代理员被淘汰,进而导致代理员总数减少。从此次年度业绩公布的结果来看,中国人寿、平安、太保寿险以及人保健康的代理员人数都是下降的,其中降幅比较大的包括人保健康、国寿和平安,分别为50%、21%和12.3%。而新华和人保寿险却逆势上涨。这是采取不同的策略所致。



新华并未实施寿险改革,因此从国寿、平安等险企被“改革掉”的代理员,有一部分去了新华。导致新华的代理员人数不降反增。而代理员的增加带来新生意的增加,从数据上看,新华2020年的新保费同比增加15.48%。


寿险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想法到最后推广,如中国平安,进行了2年半的时间。去年6月完成了顶层设计,今年开始推广。按照管理层的话来讲,叫做“一个营业部一个营业部去推”,“一位代理员一位代理员去推”,可见其任务之繁巨以及管理层的决心之大。



在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联席CEO陈心颖将寿险业务改革概括为4个方面:发展模式、营销体制、产品策略、以及渠道改革。 


(1)发展模式转型,从以前注重规模,向“规模+质量”的方向发展;(2)营销体制转型,从以前依赖组织、人传人的金字塔管理结构,向4D立体营销模式和数据化经营管理的方向发展;(3)产品策略转型,从客户多场景的生活需求出发,构建有温度、有场景、有服务的“寿险+”产品体系;(4)渠道发展转型,利用平安庞大的客户群优势,加强线上渠道互联网保险销售,朝着线下线上融合的方向发展。 


数字化的经营与管理是此次寿险业务改革的重要理念。建立4D立体营销模式,将获客、互动、成交、售后服务四个步骤共300多个销售环节全部数据化,并建立规范。哪个步骤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是更好的——全部建立量化标准,并依据量化的标准去审核、辅导、培训。使得主管对代理人的辅导与监督更加高效精准。 


未来随着技术手段的加持,中国保险业应当在不实施“人海战术”的前提下,提高代理员人均产能,实现精细化管理与高质量发展。

  

4 以人为本,保险业的星辰大海

 

2020年的疫情,引发人们对保险行业的深入思索。例如知名个人投资者、雪球大V东先生就曾提出过这样的一个渗入灵魂的拷问:


“如果我生病,那么我需要的是治病,是诊断、治疗、以及护理——那么,为什么保险公司会陪我一笔钱?” 


同样,人类出于对死亡的终极恐惧,事实上,保险的终极意义在于延缓人类的死亡,而不是人死了之后赔一笔钱。但为什么目前的保险产品,都是“赔钱”的玩法呢? 


原因,正如雪球东先生所说,社会是一个复杂运转的系统,而保险公司作为企业,搞不定人的“生老病死”这些大事:所以只能赔钱——这只是聊胜于无的一种补偿和慰藉。


但这样的视角,却给了我们尝试理解保险业未来产业形态的一个思路。也就是说,保险终究要落实到为人类解决实际问题,是“以人为本”、是防微杜渐,而不是出了事之后“赔钱”。因此,住房、医疗、养老、出行……,凡是涉及人的生活需要的环节,其实都存在保险公司优化提升的空间。 


以出行为例,人类出行的终极需求是能够及时准时体面地到达,而不是车坏了去修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如果能够彻底地解决交通问题,突然发现!车险这个产品其实并没有存在的意义。


以医疗为例,用户的终极需求是“有病可医”,所以,如果能够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搭建医疗生态体系,使得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就医,那么其社会意义其实远大于赔一笔钱给保户。在这个方面,平安凭借多年以来对“五大生态圈”的投入,比其它保险公司领先一个身位。


去年9月,平安披露“医疗生态圈”战略,这既是平安第一次全面披露其在医疗领域的布局和积累,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保险企业从事医疗事业的重大成就。这个角度来讲,平安正在朝着“以人为本”的保险终极意义的方向进化。


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未来保险行业的形态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现阶段存在的产品和工具会消失,而围绕着人类的真实本质需求的产品与工具会被创造出来。那才是保险业真正的星辰大海。这一天虽然遥远,但终将到来!


编辑:Karin
格隆汇授权亚时财经发布。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