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风云再起:印巴互怼全方位升级

发布时间:2019-08-09 发布者:亚时财经

亚洲时报特约评论员 张文平 


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难解的痛点,围绕克什米尔,印巴两国你来我往,各出谋略。8月7日,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称,将中断巴印双边贸易,降低两国外交关系级别,以回应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非法单边行动。


在印度决定取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之后,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左前一)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巴基斯坦为什么反应如此强烈?


8月5日,印度政府宣布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地位。介于克什米尔特殊的地位和历史传统,在之前的印度宪法中,克什米尔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拥有克什米尔地方宪法和地方旗帜,可以拥有外交和军事自主权。


现在印度莫迪政府将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彻底废除,将克什米尔地区的诸多自治权全部收回。与此同时,莫迪政府还推出两大举措,第一:将克什米尔地区一分为二,拆分为两个联邦管辖。一个是查谟-克什米尔,一个是拉达克。第二:开放克什米尔,允许印度人在克什米尔地区买房置地,成为克什米尔地区的永久居民。


莫迪政府的这几项措施可谓处心积虑:把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权全部废除,进而加强印度中央政府对克什米尔的控制。把克什米尔一分为二,分而治之,从而进一步削弱克什米尔地区的自主性。最后釜底抽薪,允许和鼓励印度人在克什米尔地区买房置地,这其实就是要从印度其他地方向克什米尔大量移民,将印度教徒引进,“稀释”在克什米尔地区为主体的穆斯林教徒数量,最终使印度教徒占据绝对多数,而穆斯林教徒成为少数族群。


克什米尔是一个比较大的地理概念,其中包括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达拉克等地区,其中克什米尔谷地最为富饶,当地居民大多是穆斯林,视巴基斯坦为母国,视印度为侵犯国。印度政府大规模移民,其实就是想改变这一现状。未来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教徒占据绝对数量之后,印度对克什米尔的控制力将大大加强。


现在印度控制着克什米尔南部,巴基斯坦控制着克什米尔北部。在印控区有数量众多的穆斯林,这也是巴基斯坦能够不断向印控克什米尔渗透的原因所在。而一旦莫迪政府的移民措施落地,巴基斯坦本来就微弱的群众优势就不存在了。而且,印度此举一旦成功,必然会“大举进攻”,不断蚕食巴控克什米尔地区。


资料图:印度总理莫迪(图源:澎湃新闻)



印度的这些举措可谓刀刀见肉,巴基斯坦当然不甘示弱。中断双方贸易往来,降低两国外交关系级别仅仅是反击的开始。以此为开端,巴基斯坦政府展开了凌厉的反攻组合拳。


第一:将印度单方面的非法行为报告联合国及安理会,希望用国际舆论来压制印度非法行为,把克什米尔问题扩展到联合国,让国际社会来评判是非。

第二:8月14日是巴基斯坦独立日,届时,巴基斯坦将在全国范围内声援克什米尔地区人民“争取自决权力”的正义行为,同时也是警告莫迪政府,在克什米尔的小动作,全体巴基斯坦人民都不会同意。

第三:巴基斯坦总理阿姆兰.汗已经下达军令,巴基斯坦军队时刻保持警戒状态。巴方传达的意思很明确:为了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已经做好了军事准备,不怕诉诸武力。

第四:巴基斯坦驱逐印度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大使),并且召回巴基斯坦驻印度高级专员。也就是说,为了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不但在经济上断绝了和印度往来,在外交方面,也摆明态度,随时断交。


巴基斯坦《黎明报》指出,印度这一非法举动,目的是将克什米尔彻底并入印度,这是“野蛮的种族主义”和对“人权的侵犯”。巴军方表示,克什米尔地区出现任何形式的变动,巴基斯坦军方都会给与各种程度打击。


克什米尔地区是影响印巴两国关系的症结所在。这里既有印度教和穆斯林的信仰纠纷,也有旷日持久的领土纠纷。1965年,印巴爆发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战。1972年,双方勉强签署《西姆拉协议》,对控制线进行了重新设定,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现在的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两部分。尽管如此,在主权问题上,双方依然争论不下。从1947年开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军事冲突,使得仅仅有17万平方公里的克什米尔,成了当今世界军事冲突、爆发局部战争最高危的地区之一。


追根溯源,克什米尔问题其实源于英国的殖民统治。莫迪政府以“大英帝国”继承人自居,不但继承了英国的殖民思想,也继承了英国的霸权主义。按照印度的思维逻辑,克什米尔争议地区应该全部归属印度所有,在这种霸权主义指导之下,印度莫迪政府对克什米尔放大招,而巴基斯坦政府则针锋相对,从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反击。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克什米尔上空,将会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作者简介:张文平,自媒体人。“张文平说民国”系列文章作者,“张文平侃军事”自媒体所有人,微信公号“酷军事”主笔。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