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证券庞溟:中国经济内需和消费危中有机

发布时间:2020-04-16 发布者:亚时财经

近日,华兴证券发布题为《中国经济内需和消费危中有机》的分析文章,文章作者为华兴证券宏观及策略研究主管庞溟。文章结合最新数据,从就业和消费方面对中国经济内需和消费形势作出“危中有机”的分析预判。

 

(图源:网络)



就业压力须引起注意

 

文章提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中国2020年1-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达到6.2%,而这一数字并未计入约3亿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状况。百度指数显示,以“失业金领取条件”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人次从四月初开始已有明显增加。

 

分析团队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中的各类企业营业收入和人均营业收入,倒算出在202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合计减少员工数约为500万人。

 

文章估测,截至3月底中国仍有约5300到6100万人未复工。这一估测的前提及范围,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员工、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员工与非常规就业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截至3月底的复工率分别为95%、80%、60%。但是,随着复工率进一步提升,预计未复工人数会迅速大幅下降。

 

文章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短期内仍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因为:GDP增速放缓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就业需求弹性下降(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带来的劳动就业增长),主要出口国外需疲软导致就业拉动作用有限,中小企业运营压力加大,以及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新高的870万人。

 

从宏观政策方面来看,中国将以稳就业作为目前首要重点。李克强总理在3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麽了不起的。”这说明决策层可能认为中国经济有韧性接受暂时放缓的GDP增长速度。在疫情的扰动下,2020年GDP与2010年相比翻一番的既定目标设定为推迟一到两个季度完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消费信贷亦有下行可能

 

分析团队发现,在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的同时,中国可能正经历着首个大规模消费信贷下行周期。中国的家庭负债水平已经不低:其一,杠杆率较快增长,家庭债务与GDP的比值在过去五年增长20个百分点,升至2019年的56%;其二,债偿率也已升高至与美国水平相若。

 

据分析团队调研,无抵押贷款的损失率在20年第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文章认为信贷紧缩可能导致周期进一步下行。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1-2月份,短期消费贷款余额相比2019年末下降了5870亿元(2019年1-2月份相比2019年末下降了3930亿元)。

 

文章认为,利率高的贷款公司更容易受到信贷周期下降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客户质量较低,更容易面临失业和再融资困难等问题。

 

内需和消费蕴含机遇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内需与消费,它们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一半。但在新冠疫情中,内需与消费均受到重大打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0年前两个月同比收缩达创纪录的20.5%,来自就业、收入、债务等方面的压力可能会对内需进一步带来负面影响。从来自用电、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高频数据看出,消费者信心正在缓慢恢复,但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

 

文章认为,在消费行业中,如餐饮等更依赖社会聚集活动的子行业面临的困难较大,而需求稳定、供应较少受扰的“关键行业”(如婴儿奶粉子版块与猪肉子版块)以及领先的电商平台值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电商行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中受扰动较小,甚至做到逆势成长。疫情期间在线零售所占比例有所扩大,分析团队认为,在线零售所占比例在疫情结束后有可能继续增长。消费者习惯可能更为谨慎,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开支,而这可能给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意愿和行为模式带来重大变化。

 

文章提出,在基准情景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0年3月份预计将同比下跌6%,然后在第二、第三、第四季度有望反弹并分别录得8%、10%和11%的同比增长,全年同比增长有望达到3.3%(彭博一致性预期:4.6%)。来自机关、社会团体等社会集团的相对稳定的需求有望为社会零售提供一定支持。

 

分析团队预计,需求释放以及包括稳就业、促消费和信贷宽松在内的政策刺激,有助于宏观经济从今年下半年起企稳反弹。但仍需留意下行风险,如全球经济衰退,外需不振,供应链扰动,政策宽松和政策刺激力度及速度不及预期等。

 

不过,中国内地新增感染病例数见顶后,中国股票已在一个月内触底反弹。基于其增长潜力、有利的汇率走势、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分析团队依然看好中国股票。




亚洲时报 综合

参考来源:华兴证券《中国经济内需和消费危中有机》(作者:庞溟,华兴证券宏观及策略研究主管)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