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时观察|香港与澳门金融发展具互补空间

发布时间:2019-12-25 发布者:亚时财经

(图源:中国网)


亚洲时报特约评论员 许小哲


近期市场的热点和谈资,莫过于澳门将成立以人民币结算的证券交易所。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反响和讨论,比如澳门会接替香港成为下一个全球金融中心,果真如此吗?澳门将究竟会对香港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澳门真的会取代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吗?香港目前确实开始有不少人担忧这个问题。毕竟,最近太多的新闻报道指出,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案例得到了国家极大的认可,内地有许多政策福利在向澳门倾向转移。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回归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高度评价了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作用独特。


当然,正如俗语所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一个这么重大的问题,单凭感觉和推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严谨的事实数据,理性的深入探讨。笔者在周边金融圈的朋友中做了简单的调查,发现还有更多人的感觉是,在金融领域澳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是不可能替代香港。更占多数的看法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港澳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可以互融发展。譬如香港证券市场以及美元债市场二十七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有许多可供未来澳门证券交易所借鉴的经验。 


首先我们来看看香港在金融领域的优势。香港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跨境投资渠道日趋成熟。根据香港交易所报告,尽管面临严峻的环球政治及宏观经济环境,香港交易所业务仍然持续表现良好,在1月至9月期间公司收入继续创新高,增长动力来自包括交易后业务、大宗商品及科技业务等。预计将再登全球首次公开集资排名榜首,为10年来第六度称冠。2019年香港交易所亦迎来多宗全球最大型的上市,第四季新上市公司数目更是历年最多,印证了香港市场对全球发行人的强大吸引力。 


从香港的美元债发展历程来看,综合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2010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从1993年发行第一支美元债直到2009年,每年发行的总金额都在20亿美元以下,发行总数不超过10支。2010年起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1年总发行金额突破百亿规模,2012年同比增长近一倍至234亿美元,2014年扩张到914亿美元。得益于2015年9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并实施的《关于推进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革的通知》发布以后,政策逐步松绑,中资美元债的发行便日趋火热。企业发行中资美元债改为事前备案登记和事后信息报送的管理方式。香港的美元债2017年达到高峰,突破了2000亿美元规模。2018年受监管政策口径更为谨慎和违约风险传导等因素影响,稍有回落。截止目前,中资美元债的存量规模仍然较大,总规模已达到7383.3亿美元。 


而打着“赌城”标签的澳门,众所周知博彩业的重要地位。根据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发布的《2018年澳门产业结构》,去年博彩业占澳门GDP的比重高达50.5%。回顾澳门近年来的经济表现,回归后澳门迅速结束连续4年的经济负增长,到去年,GDP已达545.45亿美元,人均GDP更是达到8.63万美元。近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定位,澳门已提出多年的产业“适度多元化”,或许将迎来新的可能性。 


其一,从语言体系在跨境上市中的作用方面考量,澳门与香港相比另具其不可替代的先天条件,基于历史渊源,澳门与横跨四大洲、人口超过2.6亿的葡语国家有着紧密且广泛的联系,因此它是连接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桥梁和重要枢纽。目前全球葡语系有九个主权国家和包括澳门在内的四个地区,较大的经济体有葡萄牙和巴西,相关连的有泛欧交易所和巴西交易所,分别有超过1,500家和350家企业上市。所以,吸引葡语系国家企业来澳交所跨境上市,澳门证券交易所如成立,将拥有其独特优势。


其二,作为全球最大的博彩中心,相信澳门也可吸引部分上市的博彩股来澳交所跨境上市。目前,全世界约有一百八十家博彩相关的股份,分散在不同国家上市,因此如能参照科技股在纳斯达克纷纷上市的模式,也颇具可行性。


其三,虽然相对而言,澳门的经济目前还是较单一,香港的GDP约是澳门6倍,经济比澳门更全面和稳定,规模效应也更强,但换个角度客观来看,澳门的袖珍经济体反而有利于控制其发展金融业、对接国家战略的试错成本。


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和落地实施,为作为大湾区一份子的香港和澳门的近期至2022年及远期至2035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将在金融融资业务、资产和财富管理,以及各类专业服务等方面提供庞大的市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回归20周年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更好发挥自身所长,增强竞争优势。”相信如果澳门能做好“中葡金融服务平台”的角色,全力推动包括融资租赁、中葡人民币清算和财富管理在内的“特色金融”产业发展,也将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开辟互补空间、注入新动力。


作者简介:许小哲

香港青年评论员组织“就是敢言”会董,香港城市智库评论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SHAN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