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时观察|区块链为何是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

发布时间:2019-11-08 发布者:亚时财经

亚洲时报特约评论员 宋涛


区块链技术已首次成为中央领导学习和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集体学习。这标志着区块链技术正式进入最高决策层的考虑范围。


(图源:网络)


对于区块链技术来说,这次学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中央层面,对区块链技术的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做了清晰的阐述: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区块链的应用远不止发币 


要知道,最近几年里,从比特币到以太币、从火币到莱特币,种种五花八门的数字货币层出不穷,各路人马一拥而上,一度把数字货币炒成巨大的投资热点,同时也混淆了区块链的概念,让诸多“圈外人”认为,区块链就是数字货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区块链技术基本上和数字货币、挖矿、炒作概念等名词绑定在了一起。


而接下来层出不穷的数字货币项目跑路、暴雷的新闻,又让区块链在很多人眼里已经被打上了“金融诈骗”、非法集资、传销等负面标签。以至于从2017年到2019年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完成了从崛起到全民狂欢再到少人问津的概念炒作全流程。


不过,好在区块链技术本身是一项扎扎实实有着革命性意义的技术成果。这一次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算是为这项技术做了“官宣”的正名和厘清。正如习近平在集体学习中所说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这就告诉我们,区块链技术绝不仅仅是数字货币。相反,数字货币只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的很小一部分而已。


从基本概念上说,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的公共账本,其核心是分布式加密存储。简单地说,就是把社会行为的全过程和结果,都采用特殊的加密算法,分散存储到区块链网络中的每一台存储设备上,从而实现“去中心化”和高可信度。


区块链技术的根本作用是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从概念就能看出,这一技术完全可以用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为大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改变国际体系的利器 


而在世界范围内,区块链技术的意义更加重大,甚至可能成为中国打破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霸权的有力工具。


众所周知,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经济体系基本是以美国为主导。而美国主导世界的两大工具,一个是军事力量,另一个则是金融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现有世界金融体系为美国霸权提供的支撑力度甚至远大于军事力量,美国通过金融霸权从全世界吸血来弥补自己的亏空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军事力量的差距还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来缩小,金融体系则把整个世界几乎都绑架在其中。要想改变现有的体系,那就意味着要与体系中的一个个国家博弈甚至敌对,这种“与全世界为敌”的做法实在无从措手,为智者所不取。但不改变金融体系,又无法改变美国对全世界的予取予求和压榨,这就陷入了两难的局面。


区块链技术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传统的金融体系中,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财团和银行掌握了大量的金融资本和资源,同时还是规则的制定者与执行者。而区块链体系则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体系,其运行规则完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算法,其运行资源则表现为算力和数据。


近年来,随着中国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例如,世界超级计算机排行中,中国占比不断提高,Top 500中,来自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数量最多,而且来自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稳居第三、第四名。这就意味着,中国在计算机算力方面至少是不会落后于其他人的。


此外,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数据库系统和算法的发展。阿里巴巴公司研发的OceanBase数据库系统已经实现了数千亿条记录、数百TB数据上的跨行跨表事务,今年10月,其性能在有“数据库领域的世界杯”之称的TPC排名中超越老牌数据库厂商Oracle跃居第一。而OceanBase本身就是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可以说为区块链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虽然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新型金融体系,以及在此体系上发展而来的社会经济运行体系虽然还刚起步,规模不大,也不算成熟,但却已经表现出了可以取代原有金融和社会经济体系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这个新体系还是一片空白的领域,所有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美国也好、欧洲也好,以前的金融优势与霸权在这里全都无法体现。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更准确地说,这已经不是弯道超车,而是弯道换车——从一个体系换到了另一个新体系中。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