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图片1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完成首个国际订单

发布时间:2020-11-06 发布者:亚时财经


11月6日11时19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1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10颗卫星为阿根廷Satellogic公司研制的NewSat卫星,另外搭载“太原号”科普卫星(八一03星)、天雁05卫星、北航空事卫星一号等3颗国内卫星。

 




(长征六号火箭发射升空。图源:新华社)


主体任务:“长六”首次承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阿根廷Satellogic公司的子公司——乌拉圭URUGUS公司签署的长征火箭NewSat卫星发射服务协议,此次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为Satellogic发射NewSat9-18卫星。这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次承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也是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完成国际商业卫星订单履约。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研制,属于新一代低温液体快速发射三级火箭,是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首飞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卫星和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在三级两次启动条件下,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自2015年完成首飞,至今共执行了4次发射任务,明年长征六号按计划将执行4次发射任务。


本次发射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第4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1次发射。


(转场前的长征六号火箭。图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NewSat9-18卫星是Satellogic公司自行设计、研制的10颗商业遥感小卫星。10颗卫星技术状态一致,均搭载多光谱载荷、高光谱载荷,单星重约41千克,设计寿命3年,发射入轨后与其他7颗在轨的NewSat卫星组网运行,将成为该公司全球遥感卫星星座的一部分。


本次任务是Satellogic公司在国际范围内首次购买整箭发射服务。此前,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已通过4次搭载发射,成功将该公司的7颗NewSat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续,长征六号还将为该星座的组建进行多次组批发射。


6G试验卫星验证太赫兹技术提升通信速率


电子科技大学号卫星(又称“天雁05卫星”)是全球首个6G试验卫星,重达70千克,由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与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主要用于对地遥感观测,可为智慧城市建设、农林业灾情监测等行业提供服务。


该卫星搭载了由电子科技大学与国星宇航设计开发的太赫兹卫星通信载荷,将在卫星平台上建立收发链路并开展太赫兹载荷试验。太赫兹通信具有频谱资源丰富、传输速率高、易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等优势,在地面和空间通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是全球第六代移动通信(6G)的关键技术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扬生教授表示,此次研制发射的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是太赫兹通信在空间应用场景下的首次技术验证,标志着中国航天领域探索太赫兹空间通信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电子科技大学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川称:太赫兹通信技术,它的通信容量可以达到每秒Tb级,在未来有望实现比现在5G通信速度提升100倍以上。太赫兹在太空环境下可以实现无损传输,用较小发射功率实现远距离通信。这种通信,让太赫兹可以广泛应用于卫星互联网。


八一03星:让太空传来孩子们的声音


八一03星(全称“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八一03星‘太原号’”)是中国第三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卫星的研制过程全程包含初、高中学生的参与,并搭载了“孩子的声音上太空”大型公益活动音频芯片。该卫星将主要用于开展天体遥感观测、对地观测、天地协同编程教育等实验,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航天科普和教育实践平台。


该卫星由太原市教育局联合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发起,太原市进山中学学生全程参与研制,西北工业大学为卫星的研制和地面测控提供技术支持。


据悉,“太原号”科普卫星是“太原市航天科普与创新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自2018年8月起实施,在“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太原市航天科技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及“太原市中学生卫星科普工程”为支撑,不断完善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广大青少年科学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培养服务科的技强国人才,助力航天强国建设。


北航空事卫星一号


北航空事卫星一号是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制的12U科学实验卫星,也是中国空事卫星系统的首颗关键载荷技术验证卫星,主要在轨开展航空机载ADS-B信号接收转发、激光通讯星地数传技术探索等实验。


编辑:陈静文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