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图片1

李嘉诚首富家族投资版图的“西进计划”

发布时间:2018-08-07 发布者:ATimesCN

【亚时中文网讯】3月16日,在香港中环的长江中心的记者会上,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00001.HK,下称“长和”)主席李嘉诚正式向大众宣布退休,由当时坐在他右侧的长子李泽钜继任其主席之位,而被媒体称为中国投资人的“巴菲特“和“香港梦”代表的李嘉诚家族,也因此次“王位交接”持续引发海内外舆论关注。


一时间各大有关“豪门继承风云”,“豪门家族的隐秘讳事”新闻甚嚣尘上。但是,当所有的新闻焦点都聚焦在“继承者”上时,是否有人会从李嘉诚、李泽钜频繁投资海外动作和2013年7月底“李泽钜几乎买下整个英国”的新闻中,嗅到一丝商业讯息——李嘉诚首富家族投资版图的“西进计划”。


据资料显示,自李泽钜于2000年进入长和系核心管理层后,长和系的投资风格开始出现变化,从香港华资企业加快地转型为国际企业。



近年来,长和系也加紧不断投资欧洲,从2000年至今斥资逾2000亿港元海外收购了11项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基建项目,涉及电力、水务、天然气供应、物业管理等业务资产。


而早在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有限公司”22.4%的股权后,自1990年代始,李氏家族和黄开始大规模投资海外,先后在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爱尔兰、澳大利亚及香港推出 3G 流动视像与多媒体服务。


那么,此举频繁海外投资行动,是否也暗示着其商业帝国在李泽钜的手中将继续扩大化?


李泽钜海外背景投资决策


众所周知,李泽钜持有加拿大护照。而翻查李泽钜的个人工作履历,可以看出他的海外背景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



赫斯基能源图


1986 年,李嘉诚打算一举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赫斯基石油52%的股权时,按照当时加拿大法律规定,外国人不能购买“财政状况健全”的能源公司。而此时,李泽钜在1983年已经拿到加拿大国籍,成功避开这一限制,此次收购也成为了李嘉诚“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此后的数年,李泽钜有大半时间都在加拿大坐镇。而在收购赫斯基之后,李氏家族在加拿大的另一个项目便是参与世博会旧址发展项目,这个项目也是真正由李泽钜看好并主导的。


对于李泽钜的投资眼光,李嘉诚给予了充分的信赖,他拉来了同为香港地产业大亨的李兆基、郑裕彤加盟,并与加拿大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公司共同开发,李嘉诚拥有太平协和公司10%的股权。


除此之外,据资料显示,在2003年,李泽钜持有的私人公司打算投资加拿大航空公司,最终因退休金问题与工会不合退出收购。


在英国,李泽钜更是主导了在天然气、电网和水务等基础民生领域的投资布局。


家族投资版图


2018年福布斯杂志显示,李嘉诚的身价349亿美元,世界排名23位,连续20年蝉联香港首富。经过五十多年的打拼,李嘉诚旗下的长江集团,已经打造出了遍布全球的港口、零售、基建、电信、能源这五大商业版图。


此外,李嘉诚在位的投资对于其商业帝国版图继续扩张也将意义非凡。



可见,这些高达15000亿财富大部分已经在国外,加拿大、英国!除此之外,据资料显示,李泽楷、李泽钜还拥有维港投资的63个项目,其中以色列24个,美国22个,加拿大6个,英国5个,德国2个,中国、瑞典、西班牙、卢森堡各1个。


李嘉诚的暗示


2015年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随着围绕中国经济放缓、股价下跌以及人民币突然贬值的担忧拖累全球市场下挫,李嘉诚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开始降低。


而他自2011年以来就不断削减在中国内地的房地产投资组合。还出售了部分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资产。而香港是中国内地的国际贸易和融资通道。


据资料显示,自2012年以来,李嘉诚就没有在中国内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土地收购,并且出售了商场和住宅开发项目。



一方面原因是随着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Dalian Wanda Group Co。)董事长王健林等中国内地地产巨头崛起,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自“抄底欧洲”后李嘉诚的约半数公司资产已转移至欧洲,近3年累计海外并购金额高达1445亿港元。


同时,据资料显示,2012年8月,李嘉诚在业绩记者会上曾直言看好欧洲机会。他说,欧洲政治环境稳定、法律制度健全、资产质量较高,正是投资好时机。而在2013年3月份举行的长和系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李嘉诚也谈及香港营商环境变化,并透露出“重心西移”的心声。


据此可否大胆推测,李泽钜主导企业后,其商业投资是否会加紧转向海外?


虽然,李嘉诚的“超人”时代已经结束,商业市场也瞬息万变,但,“知天命”年纪的李泽钜其商业扩张之路却正慢慢展开。我们无法准确预知其未来帝国发展路径,但可以确信的是,属于李泽钜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完)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