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十大饮食减肥法 间歇性断食最火

发布时间:2020-01-04 发布者:亚时财经


(图源:网络)


最近,Google发布了年度搜索报告,其中包括年度最流行的减肥饮食搜索。“肥胖型饮食法”激瘦饮食法”、间歇性断食、生酮饮食法等热门瘦身法也皆有上榜。尤其是间歇性断食,这是最受欢迎的饮食方式。


1. 间歇性断食


虽然间歇性禁食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但近年来,它在各行各界的名人代言、媒体报道、书籍课程下,就像滚雪球一般流行起来。 从硅谷高管诸如 Twitter CEO Jack Dorsey ,到好莱坞明星 Jennifer Aniston 、Halle Berry,还有各界名流和生物黑客等等,都践行着间歇性禁食,并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这种饮食方式。


定期隔一段时间摄入极其少量的食物,断食模式:16:8,每天断食16小时,并在剩下的8小时内进食。5:2,每周不连续的两天里,只摄取日常卡路里摄入量25%24小时断食:每周或每月中,选择一天不摄取任何卡路里。


间歇性禁食的本质,就是通过让人体的胰岛素水平有足够时间下降,从而让脂肪细胞释放其储存的糖以用作能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都试图用科学来证明它的好处。上周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对 19 名超重的成年人进行三个月的测试,发现让他们每天仅在 10 小时的时段内进食,除了减少了约 3%的体内脂肪和 4% 的腹部内脏脂肪,还能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


2. Dr. Sebi 饮食法


Dr. Sebi 饮食也称Dr. Sebi碱性饮食,是由已故塞比博士开发的植物性饮食。


此方法将通过食用偏碱性的食物,令血液处于碱性,减低患病几率。根据《营养学及新陈代谢》发表的研究,食物可令尿液酸碱值短暂轻微改变,但对血液酸碱值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即使遵循这套饮食法,也几乎不能影响人体的血液酸碱值。


3. Noom 饮食法


(图源:网络)


这种饮食法在谷歌搜索中一直高居前几位,这其实是一种利用APP的应用程序,来记录膳食,访问锻炼计划,跟踪锻炼,设定目标,评估动力水平,以及与志趣相投的人产生社会联系。Noom以收费形式运作,每月50美元(350)


4. 1200卡路里饮食法


限制每日的卡路里摄取量至1200,不需要限制任何淀粉质或脂肪。美国农业部称,一个26-50岁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的卡路里为2000。所以将摄取量调低至1200的确能有效減肥。但是这种饮食方法听起来并不可行,因为对于年龄在26岁到50岁之间女性每天必须摄入2000卡的热量才能保持健康的体重,如果减少到1200卡可能就无法维持健康。


5. 生酮饮食法


(图源:网络)


这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法。酮饮食是趋势饮食中搜索率非常高,去年在谷歌搜索中排在顶部。酮饮食的目的是使身体进入酮症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燃烧的只是脂肪而不是消耗碳水化合物,从而导致体重减轻。但是酮饮食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因为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后,身体会排出大量水分,而排水的过程中会连带钾、镁、钠等的电解质一同排出,从而可能引起头疼、晕眩等所谓的生酮不适症。


6. GOLO 饮食法


GOLO饮食是一种饮食计划,不限制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而着重于平衡激素。GOLO的理念认为肥胖是激素失衡是压力和焦虑的诱因,从而导致疲劳,饥饿和睡眠质量差。而这些反过来又导致暴饮暴。


饮食法要求人们服用一种名为GOLO Release的补充品,但其成效未经证实,建议询问医生意见后再购买食用。


7. 杜布罗饮食法 (Dubrow Diet)


杜布罗饮食法的创始人是《橘子郡娇妻》中的希瑟·杜布罗(Heather Dubrow)和她的丈夫特里·杜布罗(Terry Dubrow)。杜布罗饮食法是间歇性禁食的进阶版,分为三个阶段,着重于卡路里的限制。杜布罗饮食法提供样本膳食计划,不完全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萨斯此前对《健康》杂志表示,这种饮食法区分了不同的阶段和进食时间,实际上难以遵循。


8. 激瘦饮食法


(图源:网络)

由明星营养学家Glen Matten提出,通过吃列出的激瘦食物,激活体内的Sirtuins (瘦身蛋白质),从而加快新陈代谢。外媒报道英国歌手阿黛尔6个月瘦19公斤,就与这套饮食法有关。


9. 零碳零糖饮食法


由著名歌手Jennifer Lopez1月时提出,她在社交媒体上提出会尝试连续10天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和糖,10日后,她表示这个饮食法一点也不容易。


10. 肥胖型饮食法 (Endomorph Diet)


人体主要有3个体质:瘦削型、肌肉型、肥胖型。肥胖型的人容易积聚脂肪,因此肥胖型饮食法注意碳水化合物摄取量,提高蛋白质和脂肪摄取量,并配合运动,尽量增加肌肉量。


亚洲时报  综合

责任编辑:Carol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