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将至,如何看“李佳琦效应”

发布时间:2019-10-27 发布者:亚时财经

离今年双十一还有两个多星期,但是商家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10月21日零时,2019年双十一预售活动正式开始。


相比于以往铺天盖地的图文宣传海报,今年电商平台启用了“直播售货”新模式。


在预售首日,淘宝多款品牌通过直播引导预售,成交额破亿。其中更有6分钟破亿的“秒杀”爆款。



而这场直播销售大战中,曾创下“5分钟卖出15000根口红”销售记录的“口红一哥”李佳琦,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王者。


直播四个小时,李佳琦直播间观看数达3000多万,并一度跃居“巅峰主播”榜单实时第一。



很多网友表示看李佳琦的直播“太上头了”。“Oh My God”、“Amazing”、“太好看了吧!”、“买它!”,一打开他的直播间,各种夸张的表述和超强度的商品介绍让人按捺不住,频频下单。



“原价1998,现在只要998,你还在等什么?


“Oh my god,太美了吧,买它!



这两句slogan(口号)听着是不是都很耳熟?


实际上,电视直播购物可以看做是直播带货的鼻祖。当年的“八心八箭”钻石和“8848”手机的电视购物直播,是多少人儿时寒暑假的固定节目。


1992年,广东珠海电视台推出了中国第一个购物节目。


2004年4月1日,上海电视台东方沟五频道推出了家庭购物节目。这是中国第一个电视购物频道。2008年,该节目的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在中国电视购物中排名第一。



与直播售货相似,电视购物往往也要求主持人和嘉宾用夸张的形容和戏剧化的表演来推销产品,并充分利用名人和专家的影响力。


屏幕上,各路嘉宾不断对着产品发出惊叹,主持人一再强调着限时“优惠”的价格,产品余量在看似商家代表现场争取福利的“咆哮”中迅速减少……


你能管住自己打电话下单的手吗?


就这样,电视直播购物凭借其猎奇的推销手段和即时销售的新鲜感,成功俘获了一批中老年电视观众。


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商的兴起,电视购物在2015年达到顶点后,进入负增长状态。


在因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和售后服务难保障而被诟病的同时,电视购物失去了年轻人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虽然网红直播售货跟电视购物算得上“同宗同源”,但是基于平台、消费习惯和目标群体的变化,直播带货发展出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相较于电视购物隔着屏幕的局限性,网络直播更加灵活,互动性也更强。面对直播间实时评论,主播必须及时的回应。这让直播看起来更真实,也减低了剧本的作用。在线领优惠券这样的促销手段也显得更有参与感。


而网络主播们利用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影响力推出的“安利”、“种草”、“测评”等直播模式,在当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里,也能让更多并没有什么业余时间囿于产品试用和选择的年轻人买单。


  “直播帮带货,脱贫有新招”  



不过直播售货这一形式也不仅仅用于电商平台的各种购物大战。如今,它也成了扶贫的一大助力。



微博、快手、今日头条等社交平台以及淘宝等电商平台,都推出了专门的扶贫模块,以“直播+短视频”的形式向大众推介贫困地区特色产品,拓宽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从而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以淘宝为例,过去一年,淘宝举行了超过15万场农产品直播。2018年淘宝双十二期间,直播带火了砀山梨膏、兴安盟大米等多个农产品品牌。从今年4月开始,淘宝直播还在每天12:30-14:30时段打造脱贫栏目带,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打开市场。它推出的“村播”项目还帮助贫困县在当地培养自己的“网红主播”,实现农产品电商直播自主运营。


  让“流量变现”的直播售货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直播售货”拓宽了网络销售形式,促进了电商业的创新发展,但与此同时产生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流量造假——

直播售货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也依托网红主播的网络流量。一些网红及其身后的孵化公司在流量上打起“如意算盘”,弄虚作假买粉丝,制造数据假象,骗取广告客户信任。


产品质量——

直播售货也存在产品质量不过关、付款方式随意、退换货维权难等问题。以食品为例,部分平台监管还不够完善,导致“三无”产品打着“自制食品”、“农家直销”的旗号进行欺诈销售。


来源:CGTN

责任编辑:陈雅芬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