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牛肉粒变人造肉

发布时间:2021-03-05 发布者:亚时财经

近日,“海底捞牛肉粒没了”成为社交网络的热门话题。各大社交平台皆有与之相关的讨论,微博上该话题的阅读量近2000万,讨论量过万。


据北京、上海等地的消费者反映,部分海底捞门店里最具性价比的小料牛肉粒,悄悄替换成了外形相似的“味伴侣”,使用大豆为原材料,比牛肉便宜了一倍不止,因此引发吃货激烈讨伐。


 


正式涉足植物蛋白领域


3月4日,海底捞回应称将牛肉粒换成味伴侣,目前仅在上海试点,并介绍到,味伴侣是一种植物蛋白产品,该产品含有优质植物蛋白及B族维生素,且具有零反式脂肪酸的优势,适用于泡汤、蘸料、拌饭等。


此外,自3月5日起,海底捞在上海的31家试点门店也开始将牛肉粒列入菜品菜单单独供应,约50g/份、售价0.8元。将自助台上的牛肉粒改为菜品销售,海底捞称此举是为了“减少浪费”。


这也意味着,海底捞正式涉足植物蛋白领域。




据海底捞方面介绍,除此次推出的味伴侣之外,还会推出10余款植物蛋白产品,包含小吃、涮品等,目前正在内测、品鉴中。接下来,海底捞将对上述产品持续优化,预计6月底,将有系列植物蛋白火锅食材面市,真正实现用植物蛋白产品丰富食材品类。


对于海底捞来说,因为有成熟的供应链和技术资源,以自助小料味伴侣为切口,进而试水更多植物蛋白产品,也是餐饮大公司不断抓住新的消费潮流的做法。随着市场教育不断深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未来植物肉或许会成为餐饮公司新的收入增长突破点。


但海底捞植物蛋白产品的市场反响如何,目前还很难说。


经营成本持续上涨


其实,此次牛肉粒风波的背后,与海底捞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离不开关系。


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同比下降11.3%,但考虑到营运天数也有减少,更具参考意义的数据,是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这一数据已升至44.5%,而2019年同期为42%左右。


且因业务扩张导致的其他成本却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员工成本是海底捞的第二大支出,增加到40.74亿元,同比增长11.6%。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初,海底捞在中国内地拥有700多家门店,1月底全面停摆,停业时间长达46天,直至4月中旬,内地所有门店才恢复营业。此后大半年,疫情时有反弹,堂食人流的恢复,难免不达预期。


海底捞相当依赖线下堂食业务,2019年餐厅经营收入占比高达96%,外卖业务收入不到2%,全年净利润约23.47亿元,按此计算,2020年净利润仅为2.35亿元,一年整整少赚了21亿!


 


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净利润亏损近10亿元,系上市以来首度出现亏损。


尽管经营备受压力,海底捞没有停下开店的步伐,截至2020年底,餐厅总数已经达到1250家以上,全年新增门店500多家,超出市场预期,也高于公司最初指引的400多家。

 

 编辑:Karin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