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文华奖参评剧《敦煌女儿》:体悟敦煌人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2019-05-04 发布者:亚时中文网

历时八年,几次推翻重来,不断修改提升的沪剧《敦煌女儿》将参加今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并角逐“文华大奖”。


“文华大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今年5月,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首次落户上海,作为上海参评文华大奖的三台大戏之一,上海沪剧院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作为上海唯一入选的戏曲剧目,将与来自全国的17台戏曲剧目一起角逐“文华大奖”。


根据樊锦诗及几代敦煌人真实故事改编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根据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的人生历程改编。用“上海声音”讲述着樊锦诗这位上海女儿五十多年的敦煌守望历程,从而刻画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樊锦诗成长于繁华的上海,却在异常艰苦的戈壁大漠敦煌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在敦煌的艰苦岁月中,她始终致力于敦煌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敦煌学者。也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取得了新成果,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


八年前,上海沪剧院院长、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在报纸上看到了樊锦诗的报道,当时就被她 “守一不移”的精神和对传承民族文化的担当所打动,当即决定把它搬上沪剧舞台。


期间,作品几经修改,甚至经历了一次推倒重来,上海沪剧院最终在去年5月23日试首演推出了此剧。并在边演边改中召开了5次大型专家研讨会,收集了200多份观众调查问卷。主创人员在总结所有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后,对剧本、音乐、舞美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提高。


茅善玉演樊锦诗


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挑战25岁到80岁的年龄跨度


沪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二度梅)茅善玉在剧中扮演了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段的樊锦诗,对于这个角色,茅善玉倾尽全力,同时也是对她的一大挑战。在剧中时空交错的场景中,茅善玉一个转身,便从25岁变为80岁, 30秒的时间间隔只能通过形体、唱腔和神态来诠释。


在剧中扮演樊锦诗的茅善玉说,虽然自己在舞台上塑造过很多人物,但演绎一个发生在当下时代的真人真事还是第一次。为了更好的创作,期间,她带着剧团和主创六次来到敦煌,体验生活并考察。


舞台上的茅善玉从青年樊锦诗演到了老年,虽然跨度和挑战都很大,但她也坦言自己很过瘾。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她始终细心观察樊院长的一举一动,从走路的样子、讲话的姿势,到脸上的笑容,她都努力向本人靠拢。


剧中樊锦诗的主要唱段都是茅善玉本人设计的,根据人物不同的年龄和情境,唱腔中既有沪剧的细腻温婉,又融入了京剧、越剧的唱腔特色。在排演过程中,茅善玉逐渐融入樊锦诗这个人物的灵魂之中:“我是一边设计唱腔,一边流着泪。”


剧中的樊锦诗与常书鸿


拓展地方剧种的当代剧场魅力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剧组主创曾多次深入敦煌,接受大漠沙尘的洗礼,体悟一代代敦煌人的精神力量。


剧组云集著名导演张曼君、编剧杨林、资深戏曲作曲家汝金山、国际舞台美术大奖得主刘杏林、灯光设计大师邢辛等多位艺术大家。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王丽君等著名沪剧演员共同出演。


围绕“敦煌情、夫妻情、友情”来提炼日常片段,导演张曼君采用了沪剧很少见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方式,时空切换迅速,剧中的人物时常进行着跨时空的谈话。而音乐利用多乐章的结构,强调了沪剧的音乐特性,又增加了歌唱性。


同时,剧中创新了传统沪剧舞台的舞美灯光,舞台上倒梯形的形象符号象征着莫高窟,用光与影的效果打造出敦煌的沙漠与荒丘,整个舞台布置简洁、质朴,这也是极简主义在沪剧舞台上的首次呈现。


张曼君在谈及这部戏的创作时表示:“在现代戏表达上,我们力求能够在当代舞台上,展现更多亮点,扩展一个地方剧种的现代力量。同时在视觉上开拓出一个戏曲在当代剧场的魅力,尽可能把表演艺术作为戏曲艺术最核心价值最大化。在面对沪剧这样面向生活的、基本上是话剧加唱的剧种面前,我们做了中国戏曲更大价值化的探索。”


樊锦诗与茅善玉


最后冲刺仍在不断修改打磨


在今年四月的最后一次公演中,《敦煌女儿》在保留原有剧情结构的基础上,尝试结合多媒体进行舞台呈现。大漠、壁画、卧佛、禅定佛陀都通过多媒体的在舞台上展现,让观众更直观的看到壁画是如何通过精密的数据完整保存下来,体现樊锦诗在“数字敦煌”上作出巨大贡献。


在剧本上进行了删改,让故事更干净,主线更清晰,更集中表现樊锦诗在敦煌的工作细节。通过小组唱的形式,通过段文杰、常书鸿的介绍,体现了樊锦诗在敦煌工作的价值。


目前,经历了八年创作修改的《敦煌女儿》仍在继续打磨跑完“最后一公里”,在细节上不断完善,力争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在“十二艺节”的舞台上。这也是沪剧人用严谨、真诚的态度对待舞台,向“敦煌人”学习、致敬,也是践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向艺术高峰不断攀登。


(来源: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