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曾振伟:欲变艺术格 别开生面目

发布时间:2020-09-24 发布者:亚时财经

城市中轴线上那些巍峨壮美的建筑,往往最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气质与底蕴。在广州天河CBD就有几处醒目的地标式公共艺术,似乎蕴含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在车水马龙中,带人们感知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

  

作为一位具备国际多元视野的雕塑艺术家,曾振伟的公共艺术创作被誉为“中国元素,国际表达”。他的“快乐人”系列作品不仅带有强烈的文化符号,还体现出当代社会的人文与精神内涵。


 

坚守文化人使命:赋予作品以灵魂

 

2018年4月2日,法国在线媒体(www.Contrepoints.org)上刊登了由法国著名的版画家,艺术评论家和散文家——奥德·德·克罗斯(Aude de Kerros)发表的关于“郁金香花束”事件的评论。

 

文章观点犀利,更对当代充斥全球的媚俗艺术现象进行了批评讽刺。文章以中国的曾振伟和吴为山的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反例”做了相关点评。

 

《未来之门》、《百鸟归巢》、《走向殿堂》大型雕塑艺术品是曾振伟的代表作,克罗斯在文中把这些作品直接对标美国当代艺术大咖杰夫·昆斯。正是在这篇极具争议性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处于艺术之都的巴黎人对中国艺术的高度肯定。克罗斯在文中写道,“曾振伟的作品艺术语言单纯,作品精神让人震撼,他才是真正的空间大师。”


当曾振伟看到这篇文章时表示十分惊讶,他说:“艺术是纯粹的,不应该被政治化”。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他也感到挺自豪的。因为自己的作品被认可,被看懂,能有真正了解自己作品内涵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强大的自愈能力是成就伟大艺术的关键,曾振伟始终坚持“曾振伟式”的创作理念。


《未来之门》座标:广州国际金融中心(IFC)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形而上最具意象的载体, 彰显着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


在繁都之中,文化图腾与文化知觉的互动,需要有承载对冲的负荷力量。在城市的中央大堂,这座金色的“大门”,冲天,张扬,澎湃,激昂,视觉的震撼唤起了民众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

 

从广州走出国门,多年后又从国外回到广州,曾振伟对于广州的印象就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商都,华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中心城市,它的文化层次、文化彰显的内容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演绎,如何对周边形成幅射,一直是他在思考的问题。

 

曾振伟认为广州这座城市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这片土地也给了他强烈的创作热情,所以他在作品中给了广州这样的标签——“充满活力与未来”。 

 

但他也认为,同样作为中国的超一线城市,广州的文化底蕴并不逊色于其他城市,可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却“隐约有被甩在后面的感觉”。不论是个人也好,媒体、企业也好,曾振伟希望大家都能看到问题的存在,利用自身的力量, 一起引领城市艺术新的发展。

 

“举个例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鳌鱼是一种神化、综合性的神兽,龙头、鱼身,作为吉祥物之用,寓意繁荣兴旺,在广州很多地方依然有沿用鳌鱼舞文化元素来祈求风调雨顺的活动,然而现在已经很少人关注了。如何更有效地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先有一个好的文化传播载体,不然会让人觉得传达出去的东西很苍白。”

 

《快乐鳌鱼舞》座标:广州越秀金融中心

 


“曾君用自创的艺术符号精确表达出人性内心深处的情感,憨态可掬,情真感人,无既有的东方境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可以在其作品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暗示,并激发共鸣,有强烈的新形态美学功效。可以说,曾君是我非常喜欢的亚洲艺术家。”

      

              ——石川幸二(日本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会长)

2014年6月23日 ,日本福冈市

 


曾振伟大学本科至硕博学历都是在日本完成,他觉得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在日本工作及生活的二十余年经历。在他看来,留学时学校的教育方法——重在启蒙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如何去解决自身、社会、民生以及区域文化中一些困扰的方法论。


回国后,曾振伟似乎看到了新生代的人对于传统文化表达存在认知上的缺失。作为一个先行者,就必须为他们而做,赋予能被大众看到的,所谓艺术能体会到精神内涵,而非浮于表面,这里就提到了文化人的责任。

 

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让艺术觉醒,唤醒人们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艺术的升级改良需要不断的创造,但这份创造不能简单理解为我们需要新鲜的玩意。“能看到的世界更大,市民会更有选择的空间,市民的文化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这个问题比较苛刻,没有太多人会去仔细思考,我们每个人只能用自身的技能、独特的观察能力去发现事情,堆积文明的进步”。

 

关于城市和公共艺术之间的探讨,曾振伟认为是个很凝重的话题,是应该上升到学术层面进行讨论的。他表示,公共艺术要追求的不应该只是形,更重要的是意,是一定能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关系。“ 建筑本身已经很具象的吸引眼球了,除此以外它还能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对美感的认知,例如《未来之门》(雕塑作品)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充满张力的肢体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无限活力,孩童捕蝉,人物的表现反映是这个地方的民俗,唤起回忆,赋予精神想象。” 在曾振伟看来,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是要创造一方水土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曾振伟工作室内,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多年积累下来的作品模型,尽管回国后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仍然能够交出一张又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带点疯狂”的哲学思维:作品中的世界观


在某些人看来,曾振伟的雕塑作品是既具象又抽象。这跟他的艺术理念有关,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影响着他对公共艺术的看法。当问及他是以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来塑造这样通透的思想状态时,曾振伟表示他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原则”。闲时爱喝清茶,不抽烟也不喝酒,偶尔爱写写字。 “我写的字从来不给人看,我也不允许别人说我是书法家”。


其实,除了喝茶、写字外,曾振伟也会画油画。看似随性的笔触,往往包含着对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算是他油画的一个特点,但在曾振伟看来,这种精神又是可怕的。

 

油画创作过程相当痛苦。在画油画的时候,他会听一些音乐,但他的习惯是只听一首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循环播放,这会给他一种肌肉全部紧绷的感觉,有时甚至可以放两天不睡觉。正因为这种创作过程,曾振伟很少公开发表油画作品,也被媒体视为一位低调而疯狂的艺术家。



布满绷带的“快乐人”家族,独特的快乐世界中隐藏的“悲怆”。

不曾经历痛苦如何感受快乐,痛并快乐着,将快乐进行到底。


“我做公共艺术是抱着哲学家的思维,对手里的作品我一定要赋予它能被理解的内涵”。这算是他的一种创作执念。


在整个艺术创做的过程中,他觉得必须有精神的参与,因为创作是在产生价值的。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如何观察世界,对世界的观察途径不同,能力不同,艺术的观点也会不一样,它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派别。


当然,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对当代艺术要么全盘否定,要么一概接受的社会里,其所造就的很多所谓艺术特质并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撑和人文特征的加持。有一种新文化现象就是把文化的讨论从艺术本身演变成了消费市场的竞争,这就需要去赋予大众多去思考问题的能力,改变这个格局。


“我从他的作品中还看到了童真,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看到了对生命的赞誉。我深有感慨:中国艺术真的很伟大,这些作品一定是世界的。”   

                                     

       ——马里诺·福林

(意大利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

2015年10月13日



文化消费的误区:需要被唤醒的文化自信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有人说,文化似乎渐渐成了社会地位的附属品,文化自身就形成强烈的铜臭味。纵观全球,只有中国是实实在在的繁荣,这种繁荣也可以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财富不能单纯用数字的多少来定义,精神的富有也是一种财富,思想需要达到一定境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消费力量和消费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人们愿意把很多的乐趣放在文化娱乐的消费领域,爆款等词都是在中国人的消费过程中作为形容词诞生的。这种消费行为赋予我们一种直觉,显示出人们的消费意愿相当活跃,过去很多人对国际品牌趋之若鹜,是因为在中国能买到的原创商品又有多少?”


“从商品市场上来看,我们对于文化本身的自信是缺失的,在疫情后如何能唤起人们对文化自信的直觉?”曾振伟认为对传统文化保持热情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思考模式,要把目光聚焦到自己的文化,政府也可以出力拔高社会对文化自信的尊重,予以支持和肯定追求传统文化的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引导主流思潮。”


 

过去很多人觉得便宜的就不配称为艺术品,而价格昂贵的又难以纳入消费考虑,类似这样对艺术品的想法层出不穷,更甚者还有商家把艺术品市场做成夸大营销,对艺术品的市场走向形成一种破坏机制,悲哀的是,这种风潮一度盛行。

 

“严格意义上说,现在还在延续,艺术金融这块就很难起来,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导向是存在误区的,这对我们培植艺术品市场及市场的健康走向,可能会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阻力。”

 

“我觉得应该是缺乏对文化的健康认同和崇拜敬畏,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引导大众在文化消费时形成一种比较健康的心态。”


不过,曾振伟对未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还是抱着乐观态度,“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还是会以文化为基石,最后上升到文化经济层面上”,他谈道,中国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停下脚步冷静思考,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思考的结果就是全世界的经济因为疫情产生巨变的时候,中国新经济再度腾飞,市场是可以被教育的,消费观念是可以被引导的。”


 

艺术家身价的体现也存在一个误区,大众好像更注重艺术家的政治肯定而非从文化的角度考量艺术家的价值。在曾振伟看来,很多人会形成忽视艺术的错误想法。其中涉及到一个比较复杂的深层次的思考,可惜的是,目前并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可用于扭转现状。


曾振伟认为中国人对艺术品的理解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认知,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收藏,还是在于把它当做生活的半需品,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支撑我们生活美学观念的形成,这一点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从现在的市场看来,能被大众定义为好东西的几乎都是国际奢侈品牌,中国原创的品牌还没有得到认可,这一点是很遗憾的。他提出,中国人其实是有非常好的创造力的,何不把我们5000年积累下来的文化艺术注入生活体系中,创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新的美学体系。”


 曾振伟 on system design 设计工作室


创造“中国红点奖”:推动中国原创 走向世界


坚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促进一个国家繁荣兴盛的源动力。“2021年是中国‘设计之星’大赛举办的40周年,可以说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年, 我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能够推动中国的原创品牌的发展,向世界宣告,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红点奖’。”曾振伟说。

 

 “艺术家是比较理想化的,设计师就是偏理性的,他们是一定做出成果的。”这次比赛也是希望能吸引更多各领域的原创设计师加盟,把原创设计的概念打进中国人思想层。给他们创办一个舞台,让设计师都能有一个展现自己技艺特色的机会,营造出“百花齐放”的盛况。


曾振伟表示,这个项目不但需要政府机构、官方媒体的支持,而且也非常欢迎一些致力用艺术赋能的企业都能参与进来,做出有营养的文化输出,提升比赛的“含金量”。透过比赛,世界将会真正从物品本身的原创设计和产品质量的角度重新认可“Made in China”。 通过在文化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曾振伟说创造是要把过去的文明以新的形式堆积到我们现在现在的文明中。“艺术是不能断代的,丢了旧东西,去追求新的东西那不能被称为艺术。”

 

现在中国市场上很难找到能像曾振伟这样全能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既有前瞻性的构思,又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他也确实做到了融入一方水土,成就一方水土。


曾振伟的艺术语言是充满想象力的,是城市中一道触动心灵的美好风景。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着他的下一次的精彩,同时也期待着迎来城市公共艺术一个崭新的明天。


光明,正朝他奔涌而来。


《走向殿堂),坐标:暨南大学新校区

 


 曾振伟简介 


暨南大学教授,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博士学历,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会长,亚洲景观设计学会中国区主席,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国家侨办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法国巴黎泰勒艺术基金会会员,广东艺术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政府户外广告设计规划评审专家,韶关市政府顾问,OSD设计机构董事长。


曾振伟在日本留学工作二十年。其拥有强大的跨界综合设计能力,主创作品涵盖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生活家具产品设计、国际品牌战略设计、城市景观综合 设计与工学色彩设计等众多领域,多年来以其系统化的设计理念服务于各大商业系统,致力于输出属于中国的原创设计与当代艺术。 


1992年在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株式会社任职,1994年在日本轻金属集团株式会社任新商品设计开发主任。1995年在东京设立ON DESIGN CO.设计研究所,主攻品牌产品设计与广告设计宣传,服务于资生堂、博报堂、明治乳业、日本贵妇人俱乐部等多家品牌。1999 年起至今,在中国先后为泸州老窖、五粮液集团、康宝电器、广东省进出口集团、维维豆奶品牌、中央电视台 CCTV、上海世博会、越秀集团、宝钢集团、保利集团、好友实业、雅居乐、正佳、广东省珠宝玉石 交易中心等多家知名企业品牌提供过系统化的设计与策划服务。2006 年回国投身大学教育事业与艺术设计行业,现于暨南大学主攻国际品牌文化战略与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城市综合设计研究、城市视觉信息系统设计、城市色彩、城市文化性格与艺术表现研究等。 


作为海派艺术家,曾振伟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多集中在广州CBD 地段,善用当代艺术的视觉语言阐述具有区域民俗特色的传统文化,蕴含深刻的意象表达,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辐射效应。其作品曾入围2010上海世博会永久性纪念雕塑方案 。 


采写:辛美珊

责编:林燕飞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