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国家珍宝今年将于首尔、沈阳互展

发布时间:2020-01-06 发布者:亚时财经

(图源:沈阳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沈阳故宫藏清代珍宝展”已在韩国国立故宫博物院展出,展期至3月1日。


本次展览共展出123件(套)珍贵藏品,其中包括一些中国国宝。展览通过历史与文物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大清王朝从崛起至兴盛的发展过程,以及盛京皇宫自清王朝的重要历史地位,带领韩国民众探寻满族皇室的龙兴之路。


本次展览分为“后金崛起”“龙兴盛地”“帝王气象”“锦绣宫闱”“皇室雅赏”“皇室宗教”六个单元。讲述了清王朝开创者奠基创业的矢志初心,康乾嘉道恭贮圣物、以敬法祖的虔诚告慰,向韩国民众直观的展示清代文物从清初的实用性转至盛世的艺术性。



国家宝藏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后金(1616-1636)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并建造了这座宫殿。直到1644年清朝首都迁至北京,沈阳一直是两个王朝统治的中心,沈阳故宫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宫殿之一(另一座是北京故宫),于2004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在满族征服中原以及明朝至清朝(1644-1911)长达数十年的过渡期间,沈阳故宫一直是统治的中心,直到1644年努尔哈赤的孙子顺治迁都北京。迁都后,这座宫殿仍被用作皇帝和皇后的临时住所或颐和园,从而产生了皇族世世代代收藏的物品,包括中国国宝,其中13件已被带到韩国以供展览。


参观者进入展览时所见的第一批珍宝之一,是供八旗军事体系下的士兵们使用的云板(上下呈云朵形的长条铁板),这是努尔哈赤的发明之一。沈阳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瞭望塔上的士兵们用云板发射信号,表示即将发动袭击,据称,敲击云板的次数表明敌人军队的规模。云板被列为1623年的中国国宝。


(图源:韩国国立故宫博物院)


展览还展出了中国国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用过的御用宝剑(龙虎纹宝剑)。 1595年,明朝(1368-1644)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并赐给他这把宝剑。


剑旁边是努尔哈赤的玉玺及其盒子。中国皇帝的玉玺描述了他们统治时期的成就。玉玺的柄是龙的形状,盒子上覆盖着金龙和凤凰的图案。


许多文物是满族弓箭文化的证明。展览展出了皇太极和他的儿子顺治在其统治期间使用的弓箭,以及清朝皇帝在其统治后使用的盔甲,头盔,箭袋和马鞍。


展区最后可以看到皇帝在加冕典礼,婚礼或宗教仪式上穿的黄色皇袍。这件长袍是中国的国宝,包含12种象征性图案——包括高山,火焰,巨龙等,这些图案在中国这段时期的皇袍上很常见。


锦绣宫闱


展览展出了皇后佩戴的长玉项链,凤形珍珠发夹和厚约14厘米的花盆底鞋。策展人朴恩庆(音译,Paik Eun-gyeong)说:“这是皇后画像中常见的翡翠项链,任何玉制项链只能由皇帝和皇后佩戴。”


上图:5.5英寸高的花盆底鞋。

下图:壶顶设计类似于藏族僧侣帽子的水壶。

(图源:韩国国立故宫博物院)


精美的服装在颜色和设计上各不相同,但可以通过龙纹图案来区分皇后所穿的服装。沈阳故宫博物院在其介绍中说:“这一时期,皇族妇女的礼服一般颜色是黄色,但龙纹只用于皇后的装束。”


在这些宫妇中,被认为是努尔哈赤的妃子之一、也是皇太极的母亲的孝慈高皇后,以及在皇太极的妃子孝庄文皇后在展览中得到了强调。“孝庄文皇后被认为是帮助稳定清朝统治的关键人物之一,她为皇太极、顺治和康熙皇帝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朴指着孝庄文皇后的画像说。


满族与世界


欧洲的存在和对清朝的影响也可以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文物中找到。

 

皇室收集了18世纪英国制造、融合了阿拉伯建筑设计风格的镀金座钟和1855年法国制造的座钟。也有消息称,苏亨王储在沈阳期间与德国耶稣会传教士约翰·亚当·肖尔·冯·贝尔(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会面,从而遇到了西方文化。


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表示,“沈阳故宫藏清代珍宝展”是我馆今年在韩国的一次重要的对外交流展,本次展览通过历史与文物相结合的方式,以历史来鉴赏文物,以文物来述说历史。希望韩国民众在如此直观、立体的展示环境中,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希望两国民众通过文化间的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韩国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池炳穆表示,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将于2020年9月在沈阳故宫博物馆举办“韩国王室珍宝展”,展览时间将持续到11月15日。 他说:“这将标志着我们博物馆第一次在国外进行韩国帝国文化个展。”


文章来源:《韩国中央日报》

原文链接:

http://koreajoongangdaily.joins.com/news/article/article.aspx?aid=3071528

实习编译:权若昕

编辑:SHAN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